查看原文
其他

龚全珍:荷风送香气

李宝华 李梦玉 当代江西 2023-09-19

9月2日,“老阿姨”龚全珍与世长辞!这位百岁老人在赣西山乡走完了她朴素而又传奇的一生。她这一生,犹如县名莲花一样,高洁淡雅、花香籽实。


9月7日清晨,莲花县殡仪馆内庄严肃穆,前来吊唁的队伍排了上百米。人们手持黄菊、佩戴白花,怀着沉重的心情和“老阿姨”龚全珍作最后的告别。这一天,莲花县无数人自发走出家门,沿街而立、含泪相送。而在网上悼念厅,近400万人献花致祭,寄托哀思。5天前,“老阿姨”龚全珍与世长辞!这位百岁老人在赣西山乡走完了她朴素而又传奇的一生。她这一生,犹如县名莲花一样,高洁淡雅、花香籽实。90岁时的龚全珍老人。许南平摄
“义无反顾踏上了自己的路”这位老人身上有太多标签: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、“最美奋斗者”称号获得者、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、习近平总书记口中的“老阿姨”……抛开这些光环,龚全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?面对记者的提问,三女儿甘公荣一时也说不上来。在甘公荣印象里,母亲执着、坚决,甚至有点不近人情。甘公荣记得,自己年少时,一次看到别人买布料做新衣服,她也到生产队领了工钱买来一块布料。回到家,母亲看到后狠狠地批评她“这么小就学会了攀比”。在甘公荣记忆里,母亲对子女总是这般严厉,吃饭不能掉饭粒,家里住的是普通民房,衣服都是补丁加补丁。坚决,是贯穿龚全珍一生的关键词。 少年时,她就表现出非凡的勇气。当年,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她的家乡烟台,18岁的龚全珍剪短头发,从烟台步行到济南,辗转安徽、河南、陕西等地,一路流亡、一路求学,最终考入西北大学教育系。青年时,29岁的龚全珍响应国家号召,穿上戎装建设大西北,被分配到新疆军区八一子弟学校当老师。在那里,她遇到了年长她18岁的甘祖昌将军。从赣西农村到胶东半岛再到天山脚下,两条相隔千里的生命轨迹,开始有了交集。在甘将军的人格感召下,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嫁给爱情、嫁给信仰,两人携手投身党的事业。 而龚全珍人生最大的转折,也与这份坚决紧密相关。1957年,甘祖昌因公受伤后,无法在领导岗位上继续工作,决意辞官回乡务农。这一次,34岁的龚全珍依旧没有犹豫,告别安稳的城里生活,带着两个年幼孩子来到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,在这里开启了她从未想象过的农村生活。龚全珍在日记本里曾吐露过心声:“人生,各自选择自己的路。我选了物质生活简陋,而精神生活充实的路,我相信今后生活会愉快些、幸福些。”无论是到偏远乡村从教,还是倾尽所有扶贫济困,无论是不许家人“沾将军的光”,还是不给后人搭“安乐窝”,在以后漫长的时光里,这份执着与坚决有增无减。从将军夫人到乡村教师,从青葱岁月到迟暮之年,辗转于战场、田野、课堂,每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龚全珍都是那样毅然决然,“认定了的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”。龚全珍获“全国助人为乐模范”荣誉称号。许南平摄
“我的一生像棵小树”得知老人去世,家住萍乡市区的彭艳峰眼泪夺眶而出,脑子里浮现的全是初见龚全珍时的情景。一个瘦弱的女孩走进幸福院,怯生生地喊了句“奶奶”,两人的不解之缘就此结下。谁能想到,当年这个山沟沟里的小学生,多年后会是一名出色的中学教师。彭艳峰坦言:“我走上教育这条路,龚老师是领路人。”30多年前,从教师岗位退下来的龚全珍,住进了莲花县琴亭小学旁的幸福院。院里老人家的子女大多在外工作,孩子们疏于教导,龚全珍便在这里办起了“幸福学习小组”,专门辅导孩子们的功课。“龚奶奶总是笑眯眯的,她教我们写作业,带我们去爬山,夏天为我们打扇,冬天帮着织手套……”回忆起30多年前的那段时光,彭艳峰满脸留恋。当时,彭艳峰父母身患疾病,家里经济困难,母亲工作的企业倒闭后更是让她面临辍学危机。得知这个消息,龚全珍默默拿来500元钱,帮助彭艳峰的母亲学会了缝纫手艺,一家人最终渡过难关。经师易求,人师难得。如今龚全珍的一言一行正在彭艳峰身上延续,她放弃寒暑假义务辅导学生,竭尽所能资助贫困学生。市级优秀教师、江西省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,见证着彭艳峰追随龚全珍的每一个脚步。龚全珍对教育有着特殊的执念。早在大学时代,她就曾对当时“国民教育至今不能普及”感到忧虑。1957年,她离开已从教数年的新疆,来到莲花县后选择重操旧业,先后在九都中学、南陂小学、甘家小学任教。从大城市到小乡村,从物质优渥到自给自足,虽然挑战重重,但她终其一生无怨无悔,和丈夫甘祖昌一起,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里。那时的农村,很多困难家庭的孩子无法上学,当时已是南陂小学校长的龚全珍号召全体师生“勤工建学、勤工办学”。她自己动手烧砖盖教室,把工资捐助给学校。终于,沿背村有了第一所小学,许多孩子得以在家门口念书。在莲花县土生土长的甘公荣并不觉得母亲有何不同,她只是觉得母亲严厉且忙碌,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比花在自己孩子身上更多。甘公荣记得,尽管学校离家很近,但母亲不到周末从不回家,兄弟姐妹们都说:“爸爸是农业社的爸爸,妈妈是学生的妈妈。”1991年,甘公荣因获全国工商银行系统“十佳储蓄员”称号去北京领奖。第一次踏足大城市,城市与农村的天壤之别就深深击中了甘公荣的内心。那一次,她才感受到母亲从城市到农村背后的艰辛与不易。条件艰苦、待遇锐减、语言不通……对此,龚全珍甘之如饴,“我的一生像棵小树”,在哪里都能扎根大地,“在森林中做出自己的一点点绿色”。从教师岗位退休后,年近古稀的龚全珍主动搬进了莲花县幸福院。在那里,她搞卫生、种蔬菜,像工作人员一样照顾老人们的饮食起居,她总是告诫自己“不能闲着”,时刻担心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这样的奋斗,她一直延续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。龚全珍老人给学生讲农民将军的故事。许南平摄
“从点滴对人民有益的事做起”一个人,怎样活得才有意义?这是龚全珍常在日记里探讨的主题。作为老人曾经的学生和她的干女儿,陈满娇清楚老人心中的答案。当年,陈满娇父亲罹患重症,家庭陷入困顿,陈满娇一度面临辍学危机,得知消息后的龚全珍帮助她父亲住院治病,多次往返做她母亲的思想工作,最终帮助陈满娇重返课堂。这样的扶贫济困,龚全珍一生都没有停止。2011年,莲花县琴亭镇成立第一家“龚全珍工作室”,许多像陈满娇一样受到感染的人聚集在一起,捐资助学、服务社区。此后,龚全珍志愿者协会、莲花县巾帼志愿服务协会陆续组建起来。时至今日,一支近2000人的志愿者队伍活跃在莲花县的各个角落。令陈满娇难以释怀的是,尽管老人年事已高,但仍然奔走在社区,为街坊四邻排忧解难。外出参加活动时,她总是自带干粮,馒头就着凉开水,就是一顿午餐。“她只想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,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。”陈满娇说。每当人们劝她停下来,该享享清福了,她总会说:“既然已经来到这个世界,就不能白来一趟,应当有所作为,有所奉献”。没有人记得她去过多少学校,帮助过多少人。多年来,龚全珍为困难家庭捐资达10余万元,受助家庭30多户,受助人数达100多人,而她本人,每个月只有3000元的离休工资。直到躺在病床上,这位71年党龄的老人,还争着要献血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她依旧督促儿女们下乡走访,把关爱送到需要的人手中,还特别嘱咐要确保她资助多年的5名在读大学生顺利毕业。怎样活得才有意义?龚全珍很少对人说起,但在日记中她这样袒露:“残荷,虽失去春夏时的风采,却坚持挺住……在挖出一担担洁白的莲藕时才倒下,它奉献了一生,人也该有这种精神。”“荷花的故事连着藕,溪水的故事连山丘,将军农民甘祖昌,辞官回家建设家乡。”一首采茶曲,诉说着无数莲花人心中的思念之情。如今,这株并蒂莲已蔓延至整个池塘:三女儿甘公荣主动要求“内退”,接棒“龚全珍志愿协会”;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,外孙金锋在单位第一个报名选择驻村;曾孙女甘迪辞掉在广东月薪过万的工作,当起了江西甘祖昌干部学院的讲解员……纵观“老阿姨”的人生征程,一片赤诚,不忘初心使命;两袖清风,倾力救危扶贫;三尺讲台,献身乡村教育;四季耕耘,香气溢满人间。

来源:当代江西
原创荐读↘
九江如何向江图强
赣菜“出圈”
我眼中的“老阿姨”
一个神秘家族,浓缩半部建筑史
细说《江西是个好地方》的背后往事
从“零工驿站”看民生温度
它凭什么“包”打天下?
再叫一声“老阿姨”
淡水珍珠之乡,为何是它?

法治新风“飞入寻乌百姓家”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